资讯+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邮箱:978899468@qq.com

手机:-

电话:

地址: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王东路

资讯+

宋韵台州④仙居篇(下)丨仙居文脉盛于宋 弦歌不辍九百年

作者:台州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5-29 21:51点击:

 宋韵台州④仙居篇(下)丨仙居文脉盛于宋 弦歌不辍九百年




仙居文脉盛于宋弦歌不辍九百年

 宋韵台州④仙居篇(下)丨仙居文脉盛于宋 弦歌不辍九百年

陈洪晨/文 杨 辉 徐古忆/摄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文教空前兴盛的宋代,浙东南一个小县城——仙居,在历史洪流中实现了从“僻陋之地、民不知教”到“文脉大盛、群星璀璨”的蜕变。


据民国《台州府志》,宋代仙居共有进士183人,仅次于临海(229人),其中文进士79人、武进士104人。这些士子在朝廷为官,大多爱民如子,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勇斗奸佞。


北宋中期,陈襄开文教之风


庆历八年(1048),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官员来到仙居。


他叫陈襄,福建人,后来成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名臣,也是北宋中期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和诗人。当然,这些是后话。


任仙居知县,是陈襄首次远赴他乡任职,当时他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地方官。而彼时的仙居,“民风朴野,罕知读书,民穷多变,监狱患满”。


陈襄到任后,首抓教化,改文庙、创学宫,张贴文书要求乡民遣子弟入学。但他没想到,这件利国利民的实事,当地百姓并不买账。历一年有余,入学者寥寥无几。


如何转变乡民思维、让人们重视教育?在信息不畅的时代,陈襄的做法,“广告”效应堪比今时今日的名人带货。


皇祐二年(1050)新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县衙向地方官拜年。陈襄抓住这一时机,命人当庭宣讲他亲自写的《劝学文》。


“夫人之为善,莫善于读书为学,然后而知礼义孝悌之教。故一子为学,则父母有养;一弟为学,则兄姊有爱;一家为学,则宗族和睦;一乡为学,则闾里康宁;一邑为学,则风俗美厚……今天子三年一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户无徭役,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事哉……”


全文短短数百字,通俗易懂,言辞恳切,既提到读书有机会入仕、光耀门楣,更强调读书对提高个人修养和地方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最后,他请求“今汝父老归告其子弟,远令来学”,并承诺“择明师而教诲之”。


老人“感泣叹嗟,从之翕然”,在走亲访友时口口传颂,《劝学文》很快成为民间热议话题,读书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此后,仙居百姓纷纷送子上学,县学就这样办了起来。


陈襄不仅为县学延请名师,还身体力行、带头施教。当地有求教问难者,可在他处理政事之余“入问于庭”;下乡察访民情时,遇到山谷中办有学堂,他便下车为儿童讲学。仙居兴学后,不光台州郡的人来,缙云、建安诸郡也“举子相次而至,慕义讲学”。


针对当时仙居社会的一系列问题,陈襄又写下《劝谕文》,希望百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吞贫”。这是一篇著名的政论短文,以振兴社会道德教育、美厚社会民风、复兴礼义之俗为题,对后世影响极大。


皇祐三年(1051),陈襄奉召入京,升任秘书省著作郎。据《宋元学案》卷五,陈襄临行时,仙居百姓“攀车遮道,几不得出境”。


新闻资讯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