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978899468@qq.com
手机:-
电话:
地址: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王东路
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告诉你:什么是科学合理的囤?
陈 静/绘
小晶囤的护肤品。
唐女士给女儿囤的未拆封的衣服。
后疫情时代,我们对“囤”字,有了新的认知。
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囤,一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囤菜、囤衣服、囤化妆品、囤书……每种囤的背后,可能不止藏着焦虑和不安。囤到深处,伤到钱包,甚至还有亲人的关系。
停不下来
64岁的贺女士,一推开家门,便向媳妇抱怨:“今天临海回来的公交车司机,一开始还不让我上车。”
媳妇转头一问,她才把后面没说完的话补上:“说我带的东西太多了。”
一双手,两个麻袋,满满的土豆、蔬菜。看到婆婆手上的东西,媳妇没有太过惊讶。囤菜,是老人的日常爱好。
贺女士家囤的食物,都是成倍的。
大捆的葱、蒜,大捆的米面、豆面,还有大堆的土豆、番薯。冰箱的冷藏室里,和五六十个鸡蛋挤在一起的,还有从超市抢购来的绿叶菜、菇类,和存放了两三年的糖罐子。冰箱的冷冻室,放海鲜的抽屉最底部,还有两条三年前就放入的鱼,至今未动。
要消耗这些食物的,是家里的三个大人和两个小孩。
“超市打折,菜也便宜,可以先放着。”一旦媳妇提醒家里的存菜过多,贺女士会有自己的理由。每次外出,她都会带点菜回来,买多了便成了囤,囤多了便成了习惯,一直到停不下来。
打折有优惠,是爱囤人士的软肋。
“每次上新,都会有折扣,单件便宜20多元。”1996年的小晶,是玉环人,爱囤护肤品。
打开小晶的抽屉,满眼看去都是瓶瓶罐罐。“精华也分补水、美白、抗皱、抗老,每种功能不同,我都备了四瓶。”精华只是她囤货中的一小部分,100多张面膜、各种护肤品都有七八瓶备用着。
一开始,小晶只在淘宝固定的店铺买,成了资深会员加入群聊之后,一旦上新产品,小晶就会囤一拨。每年花在护肤品的费用,小晶说,起码有5万元。
充足的囤货,给了小晶安全感。“今天我想要用某种护肤品,如果手头没有或者供货方断货了,我会焦虑,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焦虑感被拉满的体验,是在疫情初期。
当时,小晶的女儿1周岁左右,突然间的封控,让女儿面临着断粮的情况。那段时间,小晶四处和朋友匀奶粉,还联系了当地几乎所有的母婴店,才解决了女儿吃的问题。
当时因为货源有限,原本200元左右的奶粉,到了小晶手中,价格涨到380元左右。
自此之后,除了囤护肤品,女儿的奶粉、湿巾等,都是她囤积的对象。当这些物品塞满柜子,也填满了小晶的安全感。
浪费的尴尬
当消耗的速度,跟不上囤的速度,浪费就来了。哪怕有冰箱,贺女士所囤的食物,也经不起时间流逝、微生物的来袭。
在所有蔬菜当中,绿叶菜是最不耐储藏的。贺女士囤太久的包菜青菜,一层一层撕掉外部腐烂的叶片,所剩可以食用的,仅是少少的一部分。
“当初以为的优惠,最终可能是一种浪费。”贺女士的媳妇告诉记者,还有在冰箱里存放太久的胡萝卜,已经发出了嫩芽。
但贺女士的头上好像有个雷达。她很清楚,不同时间囤积下来的同一种食物,应该先吃掉哪一部分。为了赶上食物变质的速度,贺女士一家食用的,往往就是不太新鲜的食物。
囤货的尽头是浪费,椒江的唐女士也深有感受。
每逢换季,唐女士习惯性网购。看到好看的设计和款式,她会忍不住又给3周岁的女儿下单。
“女孩子的柜子,永远都会少一件衣服。”这是唐女士的想法,直到她整理柜子才发现,去年夏天,她给女儿囤的近20件衣服还未拆封。除了这部分衣服,有些衣服洗了没穿,或者穿过一两次的,也占了多数。
女儿积压在收纳箱里未被拆封的衣服,是因为多种原因留下来的。
“店铺每次上新会有折扣,我就会买一批。”上新在继续,还没有来得及穿的衣服,又被唐女士积压了。她会重新下单买新品。如果同一个码数的衣服太多,她会下单囤大一码的衣服。
店铺永远在上新,唐女士会相中更多的新款,周而复始,被囤下来的衣服,已经没有机会被女儿穿上身。
“这些衣服不会再穿到了,真的是浪费。目前家里还有空间可以囤着,后期怎么处理,也还没有想好。”唐女士说。
改变自己
家庭中,一旦某个成员喜欢“囤”,那“舍”,便是这个家庭经常讨论的问题。
有一次,贺女士的媳妇,从存了两三年的糖罐里,舀出几勺糖倒入水中,发现糖水中漂着一些小虫子。
“这个糖过期了,已经可以扔了。”媳妇所担心的饮食健康,到了贺女士这里都不算什么,那个糖罐子,依然占着冰箱的储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