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978899468@qq.com
手机:-
电话:
地址: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王东路
桐柏村:红土地上茶飘香
高山云雾出好茶,天台茶叶声名远播。去年,当地桐柏山上,一大片荒野茶进入了茶道专家的视线,根据古法制作出的茶叶让人舌尖回甘,很快“出人头地”,成为茶业“新宠”。
几十年来,桐柏山上近千亩茶树无人修剪、无人施肥,“藏在深闺无人识”。这片无人干预的茶园,保留了天然状态,具备了野化的特征,也契合时下茶客对荒野茶的喜好和对饮茶健康的注重。桐柏村因势利导,筹办古法制茶工坊,申报桐柏荒野茶品牌,为当地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增添了一条新路。
点子
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弯,城市高楼消失在视线中。行政管辖上虽属街道,桐柏村却与普通山村没多大区别。蜿蜒崎岖的山路、高低不平的村道、错落分散的自然村,直接拉低了桐柏村的发展质量。
受城区“磁吸效应”推动,大部分劳动力流出山村。村支书蒋明霞说,全村有1600亩良田、8000亩山地,但相当一部分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林,可用于生产性开发的不多。加之山上野猪特别多,作物大多成了野猪的“口粮”,基本没人愿意留在村里靠种植为生。
蒋明霞是位回归乡贤,原本在上海经商。见家乡这几年发展乏力,他迫切想为村里发展添些动力。摆在蒋明霞面前的困难,比他做生意要难得多,“9个自然村东一个西一个,资源整合不到一块,村里也没有特别好的产业,乡村振兴难比愚公移山。”
在上海时,蒋明霞常听身边朋友聊起荒野茶,他开始留意起这一身价不菲的茶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村后那片大山,1800年前茶祖葛玄就在此植茶,上世纪60年代村里伐木种茶,因当时交通不便、收益有限,茶园逐渐被人遗忘。
这块“沉睡”资源,,会不会给桐柏村带来好机遇呢?蒋明霞和村班子在思考,“综合之前村里的探索,我们觉得从荒野茶着手,不失为一个好点子。”
引子
“万物震而醒觉,茶树应时发芽……”3月上旬,一场别开生面的“惊蛰祭茶、葛玄喊山”民俗活动在桐柏山上举办。这个结合非遗文化的活动,穿越历史,让人们看到唐宋时期茶农对茶的敬意。
活动影响广泛,“惊动”了央视,这得从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陈红进驻桐柏村说起。去年,这位担任台州市茶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的茶专家运用自身人脉资源,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共谋乡村振兴蓝图。
点子与引子擦出火花,桐柏村焕发了活力。陈红来到村里,发现这个缺少宣传的村庄本身就自带流量。
这是块红色土地。作为浙南革命之火首燃地,中共浙南特委在此成立;浙江工农红军第二纵队组织的桐柏暴动,指挥部也设于此。在陈红协调下,多方联动,经过两个多月的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的牌子竖起来了。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拓展茶叶这一绿色产业?当得知海南国际文创周·首届茶居地球论坛举办,陈红觉得机不可失,立即与蒋明霞赶往海南。
天台云雾茶有着“江南茶祖、韩日茶源”的美誉,凭借这一独特地位,桐柏村甫一露面,就圈了许多“茶粉”,拿到了“茶居地球第一村”的牌匾。
立足红色资源和茶资源,桐柏村奏响了“红+绿”乡村振兴协奏曲。如今,来该村“打卡”的全省各地党员、学生一拨又一拨,桐柏荒野茶的名声也逐渐飞出山外。
路子
过了小满节气,春茶已卖不上好价钿,但60多岁的村民蒋美月偶尔清晨还会去采摘些嫩芽。在她看来,村里茶叶质地好,人闲着也是闲着。
在桐柏村大坑里,像蒋美月一样的留守村民,不单采茶、卖茶青,还制作红茶。相较以前,老人觉得茶叶价格上去了,也好卖了。春茶开采后,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
虽是“初出茅庐”,桐柏荒野茶却不“怯生”。年初,蒋明霞得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鉴定不同产地的茶叶,就寄了一份样本过去,后得知在参加检验的166份样本中,桐柏荒野茶的得分竟位列23名。说起这事,他脸露喜色:“如果当时精心准备,估计名次会更好。”
昔日无人问津,今日香飘远方。有了知名度,到村里收购的茶商也多了。村里不失时机办起了小型茶厂。村集体缺资金,蒋明霞就带头垫资,在谷雨前后茶叶品质最佳的阶段,花20多万元收购了1000多公斤嫩芽。
开了好头,陈红还根据行业特性,为桐柏荒野茶规划成长之路。在她看来,茶叶的高附加值,除了品质,更须精制与品牌,赋予独特的茶味。
在陈红牵头下,桐柏村用心挖掘当地非遗文化,恢复古法制茶,“茶居地球计划”发起人银汉晴也带着知名制茶大师来村里指导。
蒋明霞带头参与,在他家庭院里,整齐摆放着一层层铺满干茶的竹匾,其中一间房子被改造用于茶叶烘干、发酵,整个空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醇香。
站在村后,眺望绵绵群山,蒋明霞对未来满怀憧憬:建好红色教育精品线、深挖茶文化、办好茶产业,桐柏村的明天会更好。
- 上一篇: 花桥:以人才“强引擎”补齐农村“共富链”
- 下一篇: “青年英才 梦创台州” 台州启动青燕归巢计划